ABC小说>军事历史>神话三国>第120章 进击的儒门(求首订!)

“儒法之争?”虽然有心理准备,刘辩还是有些吃惊,这个问题可扯得有点大了。

“没错,儒法之争。”荀攸伸手蘸了些酒水,几下就在案上画了一个大汉疆域的简图,他画得非常熟练,可以看得出来,他平时没少看地图,对大局有着清晰的认识。“平王东迁,姬周分崩离析,春秋时诸侯心中尚有王室,只是争霸,战国时王室衰微,诸侯间弱肉强食,混战数百年,最后只剩下七国,号称七雄。”

刘辩点点头,放下了酒杯,坐直了身子。

“天下板荡,民不聊生。诸子百家,儒墨道法,无一不想统一天下,致天下太平。他们的目标一致,手段却各不相同,以太行山为界……”荀攸在中间划了一条线,侃侃而谈:“大致上山东尚儒,山西尚法,而征战百年的结果是以法治国的秦国统一六国,征服了天下。”

“但是,秦二世而亡,汉兴,鉴秦覆辙,乃用黄老之道,与民休息,三世而有文景之治。”荀攸顿了顿,问道:“陛下应该知道,接下来就是孝武帝独尊儒术了。可是,既然黄老之道能致文景之治,武帝为何却要独尊儒术?”他注意到,在荀攸之前,几乎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大家似乎都认为汉武帝做得对,甚至皇甫嵩、贾诩这样的山西人也没有异议。

“因为黄老之道只能与民休息,却不能实现太平。”荀攸铿锵有力的给出了答案,眼神发亮:“只有积极进取的儒门,才能真正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

刘辩糊涂了:“文景之治还不算太平?”

“当然不是。”荀攸反问道:“陛下可知当时南有百越,北有匈奴,大汉东不过辽河。西不过祁连,而国内则是诸侯林立。各行其法,天子以函谷为钥,潼关为门,夙夜以兴?”

刘辩想了想。仿佛醍醐灌顶,眼前豁然开朗。是啊,所谓的文景之治怎么可能是太平盛世呢,当时朝廷能真正控制的地方不过是函谷关以西,景帝时还有七国之乱。而让人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年年入侵,将汉人当作两脚羊,任意勒索敲诈,予取予求。“陛下。黄老之道尚清静无为,又岂能赞成朝廷大举征伐?武帝征南越赵佗,淮南王刘向就上书反对。即使后来取胜。天子亦不得不亲自作书向刘向解释,以示安抚。”荀攸笑了笑,“其实,当初用黄老之道治国就是不得已的选择。文帝之时有贾谊,景帝之时有晁错,他们都希望朝廷削藩改制。采用儒道来治国。可是,贾谊废。晁错死,为何?功臣旧戚在,不欲天子权重也。”

“孔子云: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荀攸看着刘辩,一字一句的说道:“只有儒门才能尊王,才能致天下太平。也只有儒门才能助武帝内削诸侯,外逐匈奴,建立赫赫功业。可是,武帝利用儒门成就了功业,却抛弃了儒门致太平的理念,外示儒术,内用黄老,霸王道杂用之。”…

“儒门不肯罢休,抗争百余年,先有盐铁会议,石渠论经,后有元帝改制,太平更化,都被宦官和外戚所沮。百年努力,诸贤前仆后继,而太平不可得,致有王莽之变。”

荀攸长长的吁了一口气,神情激奋:“奈何王莽泥古不化,急于求成,不仅未能致太平,反而激起了民变,功归一篑。刘氏宗室乘势而起,兴复汉室。”

“光武皇帝以河北为基,逐鹿中原,而有天下。一旦成功,便转而压制山东。为此甚至不惜取消都试旧制,只为压制山东儒门,不让他们有掌兵的机会。其后诸帝为确保皇室安全,重用外戚、宦官,又走上了前汉的旧路。”

“王莽败,儒门卧薪尝胆百余年,而今有袁氏。袁氏之起,源于孝明帝时楚王英之乱。”

“致天下太平,是儒门奋斗千年的目标。”

“袁氏反汉,代表的不仅仅是山东,而是儒门。”

“袁氏为什么能成为儒门的领袖?因为袁氏得到了一颗凤卵。如今,袁绍即将孵化这颗凤卵,凤鸟即将临世,圣人即将再现。陛下,你怎么可能取胜?”

<

状态提示:第120章 进击的儒门(求首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