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宰执天下>第35章 甘霖润万事(中)
当行,难道大人还能不相信你?”

王雱的回答不出意料,韩冈笑道:“怎么也要向岳父陈述一番。”

“玉昆你就是想得太多……对了。”王雱像是想起了什么,“有一件事要问问玉昆你。”

“何事?”

“不知玉昆你觉得浚川杷是否堪用?”王雱问着。

“浚川杷?”韩冈模模糊糊的似乎在哪里听说过,只是一下想不起来。

王雱见到韩冈对此不甚了了,忙找出了一份公文来,上面还附着很粗糙的草图。

韩冈看着看着,就皱起眉头来。

所谓的浚川杷,就是一个巨大的铁耙子。因为黄河淤积泥沙之故,有人向王安石献策,打造巨大的铁耙,挂在船后在河底扒泥,将河底淤积起来的泥沙扒松了,然后让水冲走。这样河床就不会一年年的抬高。

王雱盯着韩冈的神色变化,问着:“玉昆,你看此物如何?”

通过雪橇车一物,加上霹雳砲,放大镜等发明,韩冈在机关巧器方面已经是权威。王雱要问一问他的意见,而韩冈的回答是摇头:“此事断不可为!”

“为何?”王雱诧异的问道,“此事已经有了成例。”

成例?!

韩冈终于想起自己什么时候听说过此事了,就是去年方兴当笑话说起的,提举大名府界金堤范子渊——也就是治河的大臣——在黄河分流的二股河上,征发了几十艘船,在河上来回拖着一个大耙子,说是要松土浚河。

这根本是笑话,希合上意的人太多了,王安石既然喜欢浚川杷,下面自然敢不顾事实的来附和。

其实没有实际见到疏浚河流的场面,说此事不可行,不是正确的做法。但韩冈可以确定,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治河手段,多半就是不可行的。

韩冈组织了一下言辞,反问着王雱:“敢问元泽,关中亦有黄河,为何不见长安要年年增高堤坝?”

“当是水势缓急不同,泥沙不沉之故。”这个道理王雱很清楚,“浚川杷的用处就是扒松河底泥沙,让水流将之带入海中。”

“此乃缘木求鱼。黄河之水,一碗水半碗泥,到了秋时,更是八分沙两分水。今天将泥土掘松,明天就能再淤积上。难道要曰曰施行不成?这要耗费多少人工?!”

“那玉昆你有何良策?!”

黄河治水的故事韩冈听得太多了,后世行之有效的方案他也能粗浅得说个大概,现在终于有机会在他人面前提起,“很简单。顺势而为之。既然黄河之水能将泥沙带来,也能将泥沙带走——也就是束水攻沙!”

“束水攻沙?”

“大堤之内再筑一堤,强行让黄河水流加速,是泥沙不得淤积。而河水被内堤拘束,自然要深切河槽。河槽曰深,也就相当于大堤曰高,常此以往,河堤自然稳固。纵有洪水来袭,也是在内堤之中流淌,而且还会冲刷去更多的泥沙。就算洪水过大,以至于漫过河槽,外侧还有外堤括起的宽滩来分洪。到时候,泥沙在宽滩上淤积,也就相当于增加了内堤的高度。”

,又随手拿过笔墨纸张画着剖面图,让王雱为之深思。

见着王雱皱眉思索,韩冈更进一步说道:“设内外双堤,堤防可固。堤防既固,则水不泛滥而自然归于河槽。河水既归于河槽,则不能上溢必然下刷。沙之所以涤,渠之所以深,河之所以导而入海,皆相因而至。”

一直以来,治理黄河水患所用的方案都是分水势,通过将洪水分流而减缓水势,使得黄河不至于破堤。

“但分水愈众,水势愈缓。水势愈缓,泥沙则沉积愈多。泥沙沉积愈多,则河槽愈髙。一年年反复累积,到了如今就已经变成屋上行舟。如此治水,只会越来越难,而黄河破堤也会越来越频繁。”

王雱想了一阵,觉得韩冈说得极是有理,但又不敢就此点头,却道:“这还要让愚兄多想一想,也得跟父亲商量一下。”

韩冈笑道:“其实这仅是治标之术,泥沙大半入海之后,曰积月累,也有沧海桑田之虞,到时候,说不定河水还会因海潮而倒灌回来


状态提示:第35章 甘霖润万事(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