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宰执天下>第162章 京师(四)
的羊毛产量或许不一定够用,市面上的羊毛毡的原材料,本来就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北方。

唐梓明匆匆写了两个字,外人看不懂,只是将这一瞬间的灵感记录下来,给自己留个提醒。

剩下的几条,唐梓明来不及看了,新闻官礼部员外郎陈茂学已经站起来准备走了。

都堂每两日有一次的例行的新闻发布会。

宣传这座阵地,自己不去占据,那就会给敌人占去。这个道理,从古到今,统治阶层无不明了。

过去统治者们采取的办法,一直都是采取压制的态度。极端点的是偶语者弃市,普通的就是在刑律中确定传播流言和揭帖的罪责。

但这么做的结果,只是让流言传播得更广,偏离事实更远,并不能达到订立法度时的初衷。

而如今在一步步推动报纸逐渐成为朝野之中各色信息的搜集和传播的工具之后,过去对民间舆论的高压政策,同样是一步步废弛毁禁。

朝廷借用报纸来操纵世间舆论,同时还设立了新的职位,加强与报社的沟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调整之后,所谓的新闻发布会的基本流程就成型了。

新闻官出来后就把要公布的新闻念上一遍,再与记者们稍稍聊上几句,会议就宣告结束。

唐梓明跟着新闻官起身。

“员外!”唐梓明上前问了他准备好的问题,“文老太师上京了,朝廷有没有说法?”

文彦博上京了!

人群一阵骚然,记者们惊讶的望着唐梓明,都想知道这一条消息他是从何处而知。

被众多震惊、探寻的眼神围绕,每一次都让唐梓明对自家的报社满溢这自豪感。新闻官不会披露太多内情,不过如果记者有本事,可私下里再去挖掘一点更加有用的内容。而京师乃至全国最大的报社,总是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其他报社使尽手段才挖出来的消息。

陈茂学微微皱了下眉头,“此事非本官所知……”他顿了一下,音声更冷,“北事正酣,谁有空去理会。”说罢,陈茂学没有逗留,径直离开。

新闻官明明白白的言辞,就文彦博上京一事,给各家报纸定了基调。

谁有空去理会?

都堂没空,开封府没空,理所当然的,各家报纸的版面也没空。

唐梓明叹了一口气,与几位同行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这一条新闻在有更大进展之前,只能先放一放了。

文彦博一向是旧党领袖,即使是旧党蛰伏的现在,由他这一面大旗在,还是能维系一定的人心。这一回他的曾孙文煌仕又掀起了一场大浪,让都堂都大感棘手,甚至灰头土脸。旧党人众,觉得振奋的不在少数。要说文煌仕的行动背后,没有文彦博的指使,绝大多人多是不会信的。

现在文煌仕失踪,都堂大索天下,又派了吕嘉问主持此案,文彦博在这个节骨眼上上京来,是来找他重孙子的吗?谁也不会觉得这个老家伙对寻到文煌仕的下落有任何作用。他上京后会是自辩,还是与都堂针锋相对,现在也没人能说得清。

但有一点,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立刻确定--文彦博绝不可能是来向都堂认错的。

随便在京师街市上拉一个人过来,告诉他文彦博就要上京了,再问问他,文彦博这一会上京到底想要做什么?一百个人中,九十个会回答说肯定是跟都堂过不去。剩下的十个,不知道文彦博是谁,但只要一说是洛阳的文老太师,立刻就会得到一个同样的回答。

文彦博在东京士民的心目中,就是那种固执到极点、戏文里经常会出现的反角,总是想方设法与主角过不去--其中也多有韩冈的功劳,在他的指点下,有一段时间出现在在京师中瓦子里的戏文,其中总是少不了一个模式化的老反派,往往姓闻,姓温,姓翁,姓敬,取谐音或者干脆就是文彦博家的旧姓。

更有许多新本的小说,直接将文家诸子的名讳带入进去,比如文及甫,有时候是抛妻弃子另结新欢的负心汉,有时候是打流混世的下三滥,有时候是偷鸡摸狗的小贼,还有的时候是


状态提示:第162章 京师(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