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大宋好官人>第七十四章:神技

在小院里,突兀的茅草大棚,与周围的粉墙黛瓦格格不入,显得很是怪异。

便是在外间路过的农户,都会在雕花石窗外探头观望,低声议论一番。没办法,谁能想得到,在一个高墙大院里,亭台楼榭之间,居然还搭建起一个茅草棚呢?就好像后世的一个高档小区里,突然出现一间平房泥砖瓦屋一样,显得格格不入。

但是,张正书却把这里视为禁脔,一般人根本不给靠近。甚至还指定了一个种菜经验极其丰富的老仆,专门照料这些大棚蔬菜。其实,张正书也有两天没看这些大棚蔬菜长得怎么样了。这不,掀开大棚,张正书都能感受到里面传出来的热浪。

“要是一般的蔬菜,在这种环境下,早就焦苗了吧?”张正书苦笑道,“还好有种田术的特殊附加效果,不然的话……”

待得大棚里的热浪稍退,张正书才抬脚进了这茅草大棚。

“长势不错嘛!”

看着略显微黄的生菜,张正书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时候,显然不是冬天,但这些蔬菜还是能长得如此好,真真出乎了张正书的意料之外。他原本还以为,即便这些蔬菜能生长,那也是蔫蔫的,没想到“种田术”的特殊附加效果那么神奇,到现在为止,种下的蔬菜全都长得好好的,除了晒不到阳光有点发黄以外,基本连病虫害都没有。

“啧啧啧,也算是奇迹了……”

张正书进入这密不透风的茅草棚中不过一刻钟,都觉得浑身是汗了。这茅草大棚的保温效果,甚至比蒸桑拿还要好。白天里太阳暴晒的高温,几乎全都保留在了茅草大棚内,这保温效果杠杠的。只是,张正书觉得这温度还是太高了些,毕竟是夏末,蔬菜在这种气温下生长其实是不利的。

“小官人,这时蔬怕不是成精了?”

这时候,提着水桶走来的老仆,见到张正书打开了茅草大棚的门,忍不住问了一声。

张正书一愣,觉得有些啼笑皆非:“如何是成精了?”

“棚里都能煮熟鸡蛋了,那时蔬还能长,岂不是成精了?”

这老仆也是种了一辈子菜的,哪里见过如此情形?直被自己吓得魂不附体,每次进茅草大棚之前,都要战战兢兢地三叩九拜,才敢轻手轻脚地进入茅草大棚。浇完水、除完草之后,就逃也似的出了茅草大棚,生怕慢了一步就被里面的“妖精”留住了。

宋人对志怪的了解,比之前的历朝历代都要多——这都是汴梁城博君人的功劳,这些博君人,就是后世说书评书的祖师爷了,他们把各种志怪,改成市井俚语,然后在酒楼茶肆,勾栏瓦舍,甚至在庙会一带说书,博君一笑。这些说书人很是厉害,不仅熟读历代史书,还要广读杂书故事,甚至还要精通名家诗,即便是后世的说书人,甚至是甚么相声名家,论文化造诣与艺术修养,都未必比得上这些说书行业的老祖宗。这些博君人,曰得词,念得诗,说得话,使得砌。“使砌”就是随时穿插运用幽默语言,还会附带一些滑稽的演艺动作。

在博君人“孜孜不倦”地说书下,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等等,都深入百姓人心。于是,很多愚夫愚妇就真的信了世间有精怪这个设定——虽然前朝也有,但从未如此形象过,这影响力一直传到后世,可见这些说书老祖宗的厉害了。

甚至于,这些博君人说的篇目,像什么《花和尚》、《武行者》、《青面兽》、《石头孙立》等等,就是后来名著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的前身。宋朝繁荣的说书业,还诞生了皮影戏。只凭三寸舌,褒贬是非;略咽万余言,讲论今古;讲历代年载废兴,记岁月英雄文武;说收拾寻常有百万套,谈话头动辄是数千回。这就说强大的说书人,简直影响了此后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只不过宋朝以后的说书业,比起宋代来说是明显衰落的。毕竟,不是哪朝哪代都有宋朝这般安逸的生活。娱乐设施,也不会有这么多。

张正书也是无奈,世间哪有这么多“精怪”呢,


状态提示:第七十四章:神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