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军事历史>明末汉之魂>第一章:崇祯二年
升了战斗技能。

黄沂州荣退后卸甲归田回到永平府九里台老家务农,他见长子黄汉长得壮实是个练武的好苗子从小就训练他基本功,在黄汉满七周岁时就带着他练习骑射。

黄家不是军户,黄沂州是大明招募拿军饷的营兵,他由于武艺好被选拔为夜不收,夜不收属于高危兵种和家丁待遇不相上下,黄沂州服役的时间正是万历朝萨尔浒战役之前。

那时大明国力尚在,一直都是主动进攻,黄沂州不但有不低的军饷还经常能够分润到斩首功劳的赏银,出外探报之时还可以顺手捞到不少缴获塞进腰包。

黄沂州七年戎马生涯历险无数也积攒了不少家当,可惜腿上负伤痊愈后留下了后遗症,从此以后两条腿不一样长走路时一瘸一拐。

百总大人劝黄沂州退伍之时,他心里很不舒服,因为黄沂州在军队服役七年已经爱上了这样的日子,后来发生的一切才让他感到庆幸。

因为黄沂州退役后半年,大明对阵后金的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萨尔浒战役爆发,黄沂州的营伍隶属于总兵官杜松率领。

后金酋长努尔哈赤是个军事天才,他根本不管明军几路来直奔最强的一路而去。

后金军利用大雾弥漫时果断与杜松部明军混战,白雾茫茫将过中午还是天色阴晦,咫尺难辨。

一场天昏地暗的恶战过后,总兵官杜松、参将柴国栋、游击将军王浩、张大纪、杨钦、汪海龙以下近两万英勇的明军阵亡。

黄沂州的前战友能够侥幸逃生的连一成也达不到,后金军取得萨尔浒战役的胜利后养肥了胆子,辽东局势每况愈下,建奴肆掠愈演愈烈,数百万辽民流离失所。

黄沂州训练自己的儿子根本没有让儿子也去从军报效朝廷的想法,他只不过认为世风日下盗匪猖獗,男人总要有些武力才能够顶天立地。

也是因为退伍后回老家守着十几垧祖上留下的田亩过日子闲得蛋疼,儿子又是一个练武的好苗子,不把一身的本领和作战经验传授了觉得憋得慌。

黄沂州不是文盲,粗略识一些字,他手把手教儿子识字的同时训练黄汉骑射,黄汉好武厌文字没有记得多少,骑射本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黄汉孔武有力从小就是一个孩子王也是个惹祸精,再加上身边有一个大他一岁的憨子做事不计后果,终于在天启六年闯下弥天大祸,邻村的一个泼皮——赖子吴三居然被黄汉和憨子给打死了。

其实打死人的是憨子,可是黄汉讲义气不肯出卖从小就如同跟屁虫追随自己打架斗殴的发小,竭力承担罪责。

憨子相当于是黄沂州收养的义子,他姓杨没有正经起个名字,大家都叫他杨大郎或者憨子,是黄沂州战友杨丰年的独子。

当年就是杨丰年不离不弃把负伤的黄沂州从死人堆里找到牵着唯一的一匹战马冒着被鞑子、建奴发现的危险一天一夜走了一百余里回到大营。

后来升职为小旗官的杨大年战死于萨尔浒战役,黄沂州义不容辞接济他的媳妇和脑子不太好使的儿子——憨子,基本上做到有自家一口吃的就少不了杨家这两口人的。

这个憨子算不上傻子,只不过比正常人少根筋,黄汉在大明就属于异秉,力气远大于常人,憨子要是真的和黄汉打起来,绝对做到一人能够打两个黄汉。

也就怪了,黄沂州的儿女好几个,家里的孩子除了长子以外,还有嫡出的一个儿子、庶出的两个儿子就很平常,连个头都不显眼。

这年头的北方,家里有十几垧地谈不上是个大地主,连小地主都算不上,顶多算个富农。

因为这个时代亩产极低,北方土地大多数只能生产一季粮食,以麦子计算产量,能够收获到二百余斤一亩就算得上大丰收了。

因此以为家有五亩地就能够平安度日不愁吃穿是不现实的,是现代人不了解古时候的亩产和种田成本想当然而已,其实北方需要三五亩田地的产出才能够满足一个成年人的温饱。

而古时候的一家子绝大多数不是一家三口,七八口甚至于


状态提示:第一章:崇祯二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